说到“社交电商”,特别是“微信互联网”上的社交电商,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,往往都会问到:“供应链怎么解决?”特别是一些投资人,好像不问一下“供应链”就显得他们不专业。但恰恰是这个问题,才显得业余。
电商的真正问题,永远只有两个:“流量”和“供应链”。无论是传统电商,还是现在微信互联网上的社交电商。而从电商整体历史来看,面对这两个问题,多数项目和创业团队选择的道路是解决第一个问题:“流量”。事实上,这也是“电商”优于线下销售之处——互联网能让商家获得更便宜的“流量”。比如马云现在能够到处讲各种“神话”,不是马云“神”,而是他从淘宝一开始,就很好的解决了“流量”问题。
当年淘宝成功封杀百度,而使得淘宝站内自有流量价值得以体现。再比如,淘宝搞起来的“双11”,这也是典型的玩流量成功案例。在我的眼中,马云首先是一个互联网流量的高手,然后才是别的。
那么“供应链”呢?有流量之后,再慢慢整合!有了流量,是商家开始求你了,这个时候你整合供应链,相对比较容易;没有流量的时候,你去整合供应链,即使你对商家跪求,你也没这个资格啊。
在PC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商,基本都是先玩“流量”。唯一例外的可能是京东了。京东相对来说,是更重于“供应链”。所以发展起来了的京东,在物流方面有自身特别的优势。但京东模式,很难被别的创业者借鉴。
当时间到了“微信互联网”时代,社交电商开始起来了。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有很多区别。但是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,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:流量。更重要的是,恰恰是“流量”的玩法不同,体现了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的本质区别;而两者的“供应链”玩法其实差异不大!因此当我们看一个社交电商项目,要看的是它怎么做“社交流量”,而不在于它怎么做“供应链”!
那“社交电商”的流量怎么玩呢?归根结底,只有两种模式。第一种模式:直接C端流量,典型案例是“拼多多”,以拼团等活动,让C端最终用户传播;第二种模式:KOL流量,或小B端流量,典型案例如给公众号供货的几个项目,多层级分销的云集、环球捕手等等。在这里,“公众号”、多层级分销的头部用户,其实都是社交网络的KOL范畴。
面向C端或面向小B端,这两种模式都可能是ok的。玩得好不好,关键在于项目具体的“玩法”。而检验标准是:能否促进“分享”。用这个标准看,给公众号供货的玩法,没戏。他们现在GMV比较猛,只不过是收割公众号的原有流量而已。因为这个玩法不能促进分享,这就是一些“供应链+”的项目。
上一篇:不会引流也可操作的正规长期赚钱项目 下一篇:账户老是遇到来打广告的人来点击,该如何避免
推荐阅读
相关阅读
最新文章
随机文章